巴音河畔的德令哈市地头,一阵阵涌动着隆冬的寒流。但是,去年底,刚刚大面积丰收了“小红果”的百姓们心里是暖洋洋的,今年他们心里的那把“算盘珠”打得更加山响。
我们走出德令哈市区向西南行驶50多公里,便到了怀头他拉镇的地界,其2.5万亩标准化枸杞种植基地赫然呈现在眼前:枸杞林在走过去年坠满枝头的一派火红后,一望无际的万亩枸杞林,阳光下正在“养精蓄锐”,来自宁夏的技术员为枸杞林修枝剪条,巴望着又一个红红火火的丰收之年。
走在林间小路上,柴达木防沙治沙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史连基手指两旁的枸杞林说,七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风沙肆虐的戈壁滩,自优选的枸杞良种在这片“沙窝子”里扎下根,一个绿色生态产业在戈壁的“襁褓”中成长起来了,目前全州枸杞种植面积已达30多万亩,仅德令哈市周边枸杞种植就达10余万亩。几年的功夫,打响了“柴达木枸 杞”品牌,从戈壁田野走进了国内外消费者的餐桌上,鼓鼓地塞满了咱百姓的钱袋子。
虽说寒风阵阵,剪枝的节奏并未放慢,来自宁夏中卫市60多岁的剪枝工裴东红,年年要在这里忙乎几个月的光景,已同这里小有情缘。在他看来,宁夏的枸杞一年就能摘十茬,柴达木只能采摘四茬,可因为这里纯净无污染,昼夜温差大,营养也更丰富,因为少有病虫害不用农药,用的都是农家有机肥料。所以,柴达木的枸杞更能在国内外的市场上“站得住”、“吃得开”;随行的州农牧局技术人员说,这把剪刀可不简单,今年每棵枸杞树上“产”多少,都在这把剪刀上呢。
趁着天好,我们又走进了离种植基地不远处的枸杞晾晒场上,28000平方米的晾晒场地上,望去晾晒的枸杞一片火红,一袋袋晒干的枸杞,在库房内码得如小山一样,“好姑娘”等待“远嫁”。今年春季,为枸杞基地准备“口粮”的以发酵羊粪为主的农家肥料,在另一院落内堆如山丘……柴达木枸杞绿色国际品牌的形象从源头就开始塑造••••••
顺着柴达木枸杞走向市场的“脚印”前行,位于德令哈市区西端的长寿三宝绿色食品有限公司,成为柴达木枸杞从产地连接国内外市场的“走廊”之一。在隔着玻璃的走廊里,我们可以看到从生产线自优选到打包成箱的每一个环节,工作人员穿着连体工作服,戴口罩,戴手套,在固定的岗位上忙碌着,一条红色颗粒的生产线缓缓流动••••••
这家公司的总经理尚国彦说,他们的产品主要销往美国、荷兰等欧洲国家,每星期发出一个20多吨的货柜,因为是绿色有机产品,枸杞的“身价”在国际市场每公斤已折合人民币100多元,“黑枸杞”的价格更不必说,简直就是“黑黄金”。
……
夕阳西斜,当我们走出万亩枸杞林基地时,大家不由地回首遥望那片枸杞林••••••一位技术员说,明年盛夏,这片枸杞林沉甸甸的“小红果”,如红宝石一样飘红这片盆地,那才如临美景仙地。